11
2009.12
科學引領 迅猛發展 ――首都供水事業改革開放三十年側記
行業之窗
" 改革開放30年來,首都供水事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進,政府投入巨資先后建成了第八、田村山、第九等大型水廠,從根本上緩解了北京用水緊張的狀況。從 1978年到現在30年時間,市區供水管網從3400公里發展到目前的近8000公里,服務人口從400萬到830萬,水質檢測能力從71項發展到183 項……。自1999年集團組建掛牌,特別是近年來,自來水集團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堅持走集約型、內涵式發展之路,緊緊圍繞首都安全供水中心工作,依靠科技創新、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在企業管理、工藝技術、自來水水質等諸多方面都處于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譜寫了首都供水事業新的篇章。
徹底解決北京城區用水難
在七、八十年代,由于超量開采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淺井干涸、深井出水量減少,加之未經處理的工業、生活污水排放,使得不少水源井因受到污染而報廢,而城區用水需求卻逐年上升,供水形勢十分嚴峻。當時在供水高峰期,市區內一半以上的地區降壓供水或限時限量供水,竣工的樓房30%因沒水而無法使用;居住在清河、半壁店、十里堡、龍爪樹等地的居民都半夜起來接水。為了解決供需矛盾,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建設了日供水能力50萬立方米的第八水廠和日供水能力為 17萬立方米田村山凈水廠,但仍滿足不了需求。為徹底解決北京用水難的問題,1984年北京市政府決定建設日供水能力百萬立方米的水廠。1986年5月工程第九水廠正式動工,總投資約60億元,工程分三期建設,每期設計日供水能力均為50萬立方米。1990年第九水廠一期工程通水后,北京城區自來水的供需矛盾才得以緩解。到1999年6月第九水廠三期工程全部完成,日供水能力達150萬立方米。它的建成通水從根本上緩解了北京用水的緊張狀況,是我國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水質最優良的現代化大型飲用水水廠之一,在首都的經濟建設和城市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走集約型內涵式發展之路
在北京水資源緊缺的大環境下,地下水的有效補給減少,水位逐年下降,水質硬度增加,北京市區供水能力一直呈現出衰減??挖潛擴大,再衰減??再挖潛擴大的波浪運行發展狀態。為了確保首都及奧運安全供水,北京自來水集團堅持走集約型、內涵式發展之路,近6年來,先后籌集資金近30億元,通過挖潛和新建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實施提升首都供水能力工程。在市政府的統一協調下,集團先后實施了平谷應急水源工程,每天可向市區供應優質地下水27.4萬立方米;第三水廠和第八水廠應急水源工程,每天新增供水能力6.5萬立方米。為了做好迎接南水北調進京的準備,以及確保首都和奧運供水安全,2006年底,集團開始全面實施“三廠一線”工程,先后完成了第九水廠改造工程、第三水廠、田村山凈水廠改擴建工程,以及團城湖至第九水廠輸水管線工程。在工程建設中,創造出了三個全國第一,即第三水廠成為國內首座同時具備地下水和地表水聯調處理功能的現代化大型水廠;首次在國內城市輸水管線工程中采用盾構隧道掘進工藝;建設國內城市供水行業直徑最大的輸水管線(內徑4.7米)。在三個水廠改造中,沒有新征一分用地,總投資僅7億元左右,實現新增日供水能力48萬立方米,如果要建設一座新的同等能力的水廠,所需投資要在此基礎上成倍增長,建設周期也更長。用少量的投資換來一個現代化的大型水廠,這是自來水集團走集約型、內涵式、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具體實踐。
“電子眼”監控供水管網運行
供水管網是城市供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將自來水從水廠輸送到千家萬戶的重任,被人們譽為“城市的生命線”,確保供水管網的安全運行是城市安全供水的前提條件。改革開放后,城市供水管線隨著城市的建設迅速向遠近郊區延伸,特別是1999年以來,北京供水管網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供水管線平均每年增長 280多公里,9年新增供水管線2000多公里,相當于改革開放前二十年增長的總和。市區供水范圍也發展到五環以外,涵蓋近郊區縣近千平方公里的范圍。面對如此龐大而復雜的地下供水管網,北京自來水集團堅持以科技為先導,不斷提升供水管網管理水平。2006年4月,集團首次引進了“帕瑪勞管網漏失監測系統”。到2008年7月,已在城市核心區、涉奧場所,以及二環、三環、四環重要橋區及干線上安裝了3000多個“電子眼”。同時在供水搶修中廣泛應用 GIS地理信息系統、GPS衛星定位系統等先進設備,使首都供水管網的運行更加安全。2008年,在南方冰雪災難和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北京自來水集團派出供水管網檢漏小分隊,協助受災城市恢復供水基礎設施,被譽為“北京來的神探”。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兩個月的供水管網保駕工作期間中,北京自來水集團成立了12個管網漏失監測工作組,采集供水管網數據21993個,排查報警1939處,發現暗漏8處、附屬設施問題146處,所有問題均及時修復,為奧運期間供水管網的安全運行打下了堅實基礎。
水質檢測率先在國內達到新國標認可
北京自來水集團始終遵循“水質是靈魂”經營理念,把水質優良視為供水企業的立命之本,并用這一理念指導著企業的經營行為,在城市的供水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集團先后投入巨資,采用國內外領先的臭氧接觸、活性炭吸附、高密度沉淀池、V型濾池等水處理技術,使出廠水指標優于國家標準。2007年6月,集團率先在全國同行業中達到新國標規定的106項檢測能力認可,檢測項目達到183項,水質檢測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了解決北京市飲用水安全保障問題,提高首都供水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2006年,自來水集團與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實行了戰略合作,通過充分利用首都科技資源,提升供水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在水處理工藝、水質評價體系和應急技術等方面建立北京飲用水安全保障體系。北京自來水集團嚴格按照國家衛生部、建設部有關飲用水水質檢測規定,形成了完整而嚴格的水質監測中心、水廠化驗室和運轉班組三級水質檢驗制度,建立由實驗室、移動監測和在線監測三部分組成的立體化水質監測構架,對水源水、出廠水、管網水、用戶終端水進行全過程的水質監控,確保自來水水質達到國家標準。
科學調度保供水
供水調度中心是城市供水的指揮平臺,通過對城市供水系統進行統一指揮調度,確保供水管網中心壓力合格,地區壓力均衡,滿足城市用水需求。從以電話為主的通訊手段,到實現自動化遠距離遙控,再到計算機網絡供水調度,北京供水調度實現了從傳統經驗型管理向科學管理的轉變,為首都安全供水提供了有力保障。伴隨城市供水事業發展,為確保供水設施安全、經濟運行,改革開放后,公司開始對傳統的專用電話聯絡方式和統一的調度口令的供水調度方式進行變革,提升供水調度的科技含量。1979年,自來水公司研制成功數字式時分制分散型脈沖編碼遠動裝置,實現了對分散在水廠周邊水源井的遙控、遙測、遙信。20世紀90年代開始應用計算機網絡管理,逐步形成“中心調度管網與水廠監測”及“供水調度管理”系統。
高效便捷的供水服務
多年來,自來水集團始終把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都是以“群眾是否滿意”為唯一標準,把提升服務水平作為工作重點,主動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不斷提升首都供水服務水平,得到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高度評價和認可。完成城區樓房120萬戶居民自來水查表到戶工作,京城延續50余年用戶輪流收水費的方式成為歷史。連續三年投入資金2.3億元,完成16.2萬戶平房院一戶一表改造任務,從根本上改善了京城平房院用戶的用水條件,避免了用戶之間由于平攤水費造成的糾紛。完成天通苑、回龍觀、垡頭、和義西里、東高地等281個單位及地區的自備井實施了并網改造工程,使160萬余人喝上優質市政大管網的自來水。不斷拓寬自來水繳費渠道,實現與工商銀行、交通銀行實時收費的對接,新增了電話銀行、網上銀行、自助繳費機具和支付通收費功能,用戶足不出戶即可查詢及繳納水費。整合和優化集團服務資源,組建96116客戶服務中心,形成了集供水報修、業務受理和咨詢等多功能的供水服務平臺。編寫完成了《對外服務崗位文明行為規范手冊》,對全集團所有對外服務崗位員工進行系統全面培訓,廣大職工文明服務的意識得到明顯增強。2006年4月,北京自來水集團以專業信息公司調查的97.3%的群眾滿意率,成為市國資委組建以來首家、北京市第6家首都文明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