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v Information
記者從四川省人民政府網站獲悉,為充分發揮四川核工業大省獨特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自主可控的核醫療產業,加快補齊我國醫用同位素、放射性藥物、高端核醫療裝備和核醫學轉化應用短板,全力打造世界級核醫療產業高地,四川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促進核醫療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階段目標和總體布局,并提出10項重點任務和相應的保障措施。
什么是核醫療?據了解,完整的核醫療融合了核醫學,以及放射與輻射醫學、職業病學等眾多醫學學科的核心理念,是核技術與現代醫學深度結合的交叉前沿領域。
隨著更多醫用同位素、放射性藥物及相關醫療設備的研發和應用,核醫療已成為醫生了解患者狀況、排查病因,更好的制定治療方案,為患者診治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川將如何發展核醫療產業,為健康“護航”?一起來看重點。
看階段目標
2030年形成世界級核醫療產業發展高地
《意見》首先提出了兩個階段目標,到2027年,實現10種以上主要醫用同位素國產化自主供應,5個以上放射性藥物和高端核醫療裝備完成或進入臨床試驗,形成醫用同位素、放射性藥物、核醫療裝備的標準體系,以及完善的核醫學臨床轉化及研學診療體系,建成國內領先的核醫療產業集群。
到2030年,建成全球最大的醫用同位素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放射性藥物和核醫療裝備生產聚集地、全國最好的核醫療中心,形成世界級核醫療產業發展高地。
看總體布局
形成“一鏈四極”的發展格局
《意見》提出,以樂山、成都、綿陽、瀘州為重點區域,一體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聚力打造貫通醫用同位素生產、放射性藥物研發、核醫療裝備制造、臨床應用推廣的全產業鏈,形成“一鏈四極”的發展格局。
具體而言,充分發揮樂山反應堆資源優勢,著力打造醫用同位素和核素原料藥生產極;充分發揮成都平臺和人才集聚優勢,著力打造放射性藥物研發生產極;充分發揮綿陽新型放療技術先發優勢,著力打造高端核醫療裝備制造極;充分發揮瀘州核醫學診療一體化先行優勢,著力打造臨床轉化應用極。
看重點任務
實施“一縣一科”核醫學科推廣計劃
《意見》共提出了10項重點任務,包括推動主要醫用同位素穩定供應、加大放射性藥物研發生產力度、實現高端核醫療裝備國產化突破、建立完善核醫療臨床應用體系、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業集聚區、促進產業融合升級發展、提升產業公共服務能力、加強知識產權和標準化體系建設、強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拓展國內外市場。
放射性藥物通常指用于醫學診斷或治療的放射性同位素制劑或者其標記藥物。在加大放射性藥物研發生產力度方面,《意見》提出,將依托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加強原創靶點研制攻關,支持與企業聯合研制雙靶點、多靶點放射性藥物,攻克放射性藥物與免疫治療、化療的聯合用藥技術,探索前沿醫用同位素在放射性藥物中的研發和試驗。積極引進行業龍頭企業來川布局放射性藥物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
在建立完善核醫療臨床應用體系方面,《意見》提出,將推動省內三級公立綜合醫院核醫學科建設,自2025年起,在新的三級公立綜合醫院評審和復審中,將核醫學科建設計劃作為重要評價指標之一。深入實施“一縣一科”核醫學科推廣計劃,打造特色核醫學科室。
在核醫療產業發展上,《意見》則提出將打造各具特色的產業集聚區、促進產業融合升級發展、提升產業公共服務能力,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包括──
支持樂山核技術應用產業園重點發展醫用同位素,支持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成都醫學城重點發展放射性藥物,支持綿陽核醫療健康產業園重點發展高端核醫療裝備,支持瀘州核醫療診療服務產業園重點開展特色醫養服務,推動核醫療產業集聚發展。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放射性藥物和核醫療裝備研發、臨床試驗、注冊、生產、診斷治療。支持建設精準核醫學分子影像中心,實現臨床藥物可視化、可定量、精準化評估,有效促進創新藥臨床前有效性篩查,加速臨床試驗進程。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推進全周期核醫療智慧化服務。
在加快拓展國內外市場方面,《意見》則鼓勵省內醫療機構依法采購使用“四川造”首臺(套)核醫療裝備和創新藥。鼓勵重點核醫療企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 線 國家和地區交流,助力“四川造”核醫療產品拓展國內外市場。
看政策保障
堅守“絕無一失”的安全標準
此外,《意見》還提出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提升安全防護保障能力、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等四方面保障措施。
其中,要求省醫保局要將符合條件的放射性診療費用按規定納入醫保基金支付范圍。并鼓勵重點區域出臺專項支持政策,鼓勵企業積極爭取政府引導基金和國資母基金。
《意見》強調,各行業主管部門和各地發展核醫療產業要堅守“絕無一失”的安全標準,將國家有關放射性同位素安全防護的規定及標準,貫穿到核醫療的研發、生產、貯存、運輸、經營、檢驗、使用、處置全流程、各環節。要加強核醫療輻射安全檢測監測,推動核醫療輻射安全監管數據共享,制定完善應急處理預案,不斷提升監測預警應急處理能力。